摸著石頭過河,是陳云和劉伯承同志在新中國初期提出來的。1980年12月16日,陳云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開幕會上說:“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、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,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,隨時總結經驗,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。”他形象地說:“九溪十八澗,總得摸著石頭過。”鄧小平同志指出,陳云同志的講話“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”。
摸著石頭過河,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,強調的是探索規律,從實踐中獲得真知。不能把摸著石頭過河理解為沒有明確的目標,“腳踩西瓜皮”,走到哪里算哪里,理解為怕擔風險的消極應付,也不能把摸著石頭過河與經驗主義畫等號。
有人曾經以歷史典故為例。《呂氏春秋》中有一篇《察今》,主要是用故事說道理。其中“循表夜涉”講的是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,派人先在澭水測量后設立標記,但因澭水突然暴漲,楚人不知,仍順著原設的標記,夜晚渡河,結果淹死了一千多人。另外一則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“刻舟求劍”。這兩則故事都與河、與水有關,但都是機械的、孤立的、靜止的經驗主義,與摸著石頭過河所體現的摸規律、求真知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。而且這兩則故事所表現的,是在水上漂,并沒有沉下去摸到水里的石頭。
摸著石頭過河,是富有中國特色、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。我國是一個大國,不同地方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很大,加上改革開放又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,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,沒有前人經驗和教訓可以借鑒,推進改革不能簡單化,必須從不同實際出發,先到實踐中去摸石頭、找規律,這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、實踐論。
有的人說,改革開放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,現在提“摸著石頭過河”已經過時或者沒有必要了,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。作為一個各方面制度還沒有完全成熟、完全定型的發展中大國,一方面,我們要避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;另一方面,又不能什么都不動,什么都不改。怎么辦,需要投石問路,摸著石頭過河,積小勝為大勝。就是有了改革的總體規劃,在組織實施中也有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問題,這有利于改革規劃的有效實施,有利于在實踐中的總結完善、修正錯誤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