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士紅
2013年03月25日08:16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兩會閉幕后,李克強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,對反腐倡廉的表態(tài)擲地有聲:“為官發(fā)財,應當兩道。既然擔任了公職,為公眾服務,就要斷掉發(fā)財?shù)哪钕搿!眳^(qū)分“兩道”,劃出了一條紅線:想從政,就不能發(fā)財;想發(fā)財,就別來從政,決不能腳踩兩只船。
俗話說:“無病不怕瘦,當官莫嫌貧。”清廉是中國吏治文化的核心,歷來為人所推崇。唐代武則天告誡官員:“清靜無為,則天與之時;恭廉守節(jié),則地與之財。”南宋呂本中在《官箴》中寫道:“當官之法,唯有三事。曰清、曰慎、曰勤。”古往今來,人們稱頌的清官好官,無不重公義輕私利。范仲淹非但不取不義之財,而且把俸祿拿出來創(chuàng)辦義學,施惠于民。楊善洲為民辛勞一生,最后還把苦心經營的農場捐出來,造福于民。
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(yè)的自由,你可以選擇從政,也可以選擇經商,但不能選擇通過從政來發(fā)不義之財。然而,總有一些黨員干部經受不住金錢的誘惑,滑向犯罪的深淵。據(jù)今年兩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披露的職務犯罪案件數(shù)字,算下來,近5年大約平均每兩月查處一名省部級干部,每兩天查處一名廳局級干部,每天查處7名縣處級以上干部。這樣的害群之馬在廣大干部中雖只是少數(shù),造成的社會影響卻極其惡劣。究其根源,很多人是被一個“錢”字晃花了眼,弄昏了頭。
“當官即不許發(fā)財”,這是當年愛國將領吉鴻昌警示自己和部屬的“碗銘”。對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說,尤其要劃清“當官”與“發(fā)財”的界限,做到權為民所用,情為民所系,利為民所謀,而不能“金黃銀白,但見了眼紅心黑,哪知頭上有青天”,整天以聚斂錢財、富妻蔭子為能事。當官即不許發(fā)財,這是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,也是職業(yè)要求所決定的,應當成為干部從政的底線。
應該說,現(xiàn)在干部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并不低。雖然過得很平淡,但干凈的錢花起來心里踏實,而且細水長流,未來可期。春秋時魯國宰相公儀休就認為,“禮下于人,必有所求”,拒絕送來的魚是為了更長久地吃魚。
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一些干部對不義之財“看得破,忍不過”,根源在于心態(tài)扭曲、信念動搖。有的心理失衡,看人家開名車、住豪宅,自己得到的卻那樣少,心有不甘;有的是錯把公權當私權,認為自己一個電話、一個簽字幫別人辦成了事,理應有所回報;還有的認為法不責眾,錯把“潛規(guī)則”當成處事原則。于是,不該伸的手伸了,不該破的“戒”破了,將手中權力“套現(xiàn)”。結果,毀了自己的幸福,也損害了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。
拒腐防變,須走正道。當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,黨員干部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,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突出地擺在面前。跨過金錢關、用好手中權,首先就要堅定理想信念,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,培養(yǎng)為民服務的情懷,不斷筑牢思想防線。當然,遏制一些人發(fā)財?shù)挠瑑H靠自律還不夠,關鍵是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(jiān)督。通過完善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的機制,打造牢牢關住權力的籠子,給權力涂上防腐劑,才能真正讓干部拒腐蝕、永不沾。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微平臺”